砂锅居开业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以“王府菜”见长。历经数代人经营,砂锅居菜肴形成特色,即有宫廷御膳、王府菜肴的细腻,又有北京民间菜的质朴,成为北京菜系中独具风味的官府菜代表。砂锅居的师傅们将白煮的肉,因材施艺,烹制出菜式丰富的“全猪席”,砂锅白肉、砂锅吊子、九转肥肠等独具特色的名菜。用砂锅烹制出的菜软烂不腻,蘸调兑的佐料更浓香适口。
砂锅居曾有乾隆帝留下御笔的轶闻。砂锅居创建之初,常有宫内文武官宦来此啖肉。“白肉一绝”渐日传入宫中,乾隆帝亦有耳闻。一日皇上兴致有佳遂差人传砂锅居厨师入宫,乾隆帝膳后余兴未尽,遂题笔“此乃珍馐,味之一绝”自此,砂锅居更名大震。
至嘉庆年间,砂锅居盛况空前,便有了“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已云迟”的说法。民间亦流行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时至今日,日臻丰华的砂锅菜,流芳300余载的砂锅白肉和乾隆帝御笔一并成为砂锅居的垂史美谈。
1964年6月12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曾到店品尝砂锅菜肴,餐后亲自到厨房向厨师及工作人员问好,敬酒,并夸菜好,指示该店一定要保持其北京风味的特色,周总理的指示成为砂锅居干部员工继承宏扬创新风味菜肴的动力。
“砂锅居”悬挂的牌匾是由著名书法家柏涛先生题写。“福”、“禄”、“寿”是著名书法家崔松石先生之题写。“唐诗一首”是北京市已故政协委员,书法家赵家熹遣作。“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为83岁高龄书法家,蒋之先生书写。中青年书法家刘昱为我店“福”、“禄”、“寿”厅各书写对联一幅。90年代初,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来店就餐,吃了“九转肥肠”等菜品后,随笔题下“生正逢时”四个字,以此祝砂锅居兴旺发达。
砂锅居的环境十分讲究,包括装修风格、桌椅、器皿等体现出王府和宫廷风格式,格调高贵、雅致。在百年间的经营中,砂锅居经过多次的翻建装修,龙、凤、福、禄、寿、喜、天、地、人和等雅间,环境典雅豪华,太师椅、条形案、八仙桌及餐、桌椅都是以花梨木原料雕刻制作。所用瓷片都是仿大清乾隆年间的黄万寿,北京御膳风味的菜肴与宫廷装修风格浑然一体,浓郁的京都饮食文化特色突出。
经过300余年的发展,“中华老字号”砂锅居的砂锅菜更加丰富,除了烧、燎、白煮的猪类菜肴外,鸡、鱼、虾、蟹、参、翅、贝类都入砂锅“火靠”,清汤、奶汁、荤素,其菜品种极为丰富。此外,砂锅居还经营北京菜系中的宫廷菜,京风、京味十足。特色菜有砂锅鱼翅、水晶肘、罗汉肚、砂锅白肉、干炸小丸子、九转肥肠、沙锅狮子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