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市商业联合会网站

收藏本站

会员动态

六必居简介 来源:北京商业联合会 发布日期:2007-11-29

      蔬菜的盐渍是我国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大众化的蔬菜贮藏及蔬菜加工方式之一。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商书.说明》记载有“欲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至迟在商代武丁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能用盐来渍梅供烹饪用。由此可见,我国的盐渍菜应早于《诗歌》,应起源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或更早的年代。西汉(公元前206~24)初年,诸候长沙国丞相轶候利仓的妻子辛追大约于公元前168~160年,葬于长沙马王堆,经发掘,所出土的殉葬品中就有盐渍品酱和豉,还有豆豉姜,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盐渍品酱菜的实物佐证。到了北魏(386~534)时间,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北魏以前盐渍加工方法。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高僧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把我国的盐渍菜制作方法传入日本,现代日本家喻户晓的奈良渍就是鉴真所传,在日本至今还流传这样的诗句:“豆腐酱菜数奈良,来自贵国盲圣乡,民俗风气千年久,此地无人不称唐”,奈良是日本著名古城,盲圣是日本人对鉴真和尚的尊称,唐即我国唐朝。到了宋、元、明朝,我国的盐渍菜已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元朝以后,中原地区的酱菜技术以及新产品在北京地区的传播使北京地区的酱菜业从以腌菜为主,发展到酱渍为主,使酱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盐渍、酱渍、醋渍、糖渍等蔬菜品种均有,《宛署杂记》记载:“当时北京的商业中心已从元大都的钟鼓楼逐渐转到棋盘街这一新兴的中心方面来,有名的老字号六必居酱园、鹤年堂药店已出现”。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六必居在酱菜行业首屈一指,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全国闻名的中华老字号,历尽艰辛,饱经风霜,保留至今实在不易。这块金字招牌拥有一系列丰富深刻的文化价值和无法估计的无形资产,也是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必居酱园创始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至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六必居酱园座落在前门粮食店街三号,其门面房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为1994年重新翻建,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店内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宰相严嵩题写,据(清)李若虹著《都市丛载》(清光绪十二年—十四年,1886—1895年刻行)记载:六必居  明严嵩书 ——在前门外粮食店街北口路西。
      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是,在严嵩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北京,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笔好字,掌柜的求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落款。另外还有人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样子去练,于是严嵩书写的“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
      自从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严嵩提写的“六必居”三个字笔力饱满、雄健浑厚、字体端严、熠熠生辉。随着这块名匾的问世,“六必居”曾九城闻名,盛极一时,又历尽艰辛,饱经风霜,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有关它的民间传说,浪漫神奇。关于“六必居”三个字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来源于俗语。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赵氏兄弟的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民间传说。相传“六必居”最初是6个人合开的买卖,托严嵩题匾说来也是巧遇,一天,在严夫人的帮助下,严嵩写下了“六心居”三个字,写完后又想,“六心”岂能合作?于是又提笔在“心”字上添了一撇,成为“六必居”。
      第三种说法也是来源于民间传说。相传六必居是六个寡妇开办的,这几个妇女勤勤恳恳,无论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周全,商量大事小事都必须六个人一起,少一个都不行,所以叫六必居。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六必居的制作工艺。“六必居”原是经营酒的小店,“六必”是指其酿酒工艺的操作要点,即“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具体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根据历史的考证,这种说法更贴合事实。
      六必居最有名的是酱菜,其产品以原料上乘、工艺讲究、制作精细、品质优良而著称,甜酱甘露、白糖大蒜、甜酱包瓜、甜酱八宝菜等产品是上至达官贵人宫廷御用,下至普通平民百姓垂青的佐餐佳品。据说,清代宫廷为方便“六必居”进宫送酱菜,还专门赐其一顶红缨帽及一件黄马褂,可惜1966年“文革”中被毁。
      “六必居”盛极一时,然而也饱经风霜。据史料载,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义和团火烧卖洋货的商店,“六必居”所在的前门外粮食店街遍地火海,在大火殃及小店时,伙计张夺标冒生命危险从浓烟中把大匾抢救出来,藏于崇文门外一带的临汾会馆。以后,东家返回被焚的店中,得知大匾幸存时,喜极而泣。有匾就有生意,他特提拔了张夺标,“六必居”继续经营。相传抗战时,蒋介石请客设宴,也曾点名让店里的伙计送“六必居”的酱菜,可见这里的酱菜名声之大了。
      “六必居”品牌作为国内的知名品牌,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顾客至上、诚信服务、遵守法规、持续发展”的经营思想,恪守“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清”的“六必”精神。为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六必居于2002年率先在全国酱腌菜行业通过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两项国际认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六必居销售网络遍布东北、华北、西北、江南等地,产品还销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洲等国家,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广泛欢迎。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