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与对策,首先建议将深化改革,转变方式,疏通渠道,构建现代化、竞争性、高效能、低成本的商品畅销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流通规划的轴心。
目前,渠道淤塞,流通不畅,满足居民消费意愿还面临诸多深层障碍。流通“成本高、效能低、东西贵”,最终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切身利益乃至国民经济都受到巨大伤害。可以说,体制、机制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消费增长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落实。
此外,农产品销售难、增收难,以及农民消费购买难仍然是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农民不仅增收水平低,增收代价高,即使已经到手的货币收入,也很难像城里人那样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地买到物美价廉的消费品,进而分享到现代物质文明。换句话说,由于流通阻滞淤积,农民遭受到的是“里外里”的双重损失。因此,就“三农”而言,构建畅销体系是一身二任、一箭双雕,解决农产品卖难是保增收;解决农民买难是促消费。因此,这项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大小,事关下一阶段需求结构调整的成败。
规划方方面面要围绕这个逻辑轴心展开。否则,流通规划容易“跑题”。
“十二五”规划期间,可加强对内开放、深化改革,彻底改变“流通渠道行政化”的传统隶属格局,打破条条块块的部门分隔、地区封锁,推动商贸与物流资源和企业的横向性、市场化流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高效重组。
从大宗分类产品看,要根据工业品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和流通的特点,切实建立以大型骨干领军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加盟、联盟,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为基础的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消费品零售服务体系和农产品畅销体系。
从空间布局看,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网点。为此,要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等契机,重点组织实施针对广大农村网点缺失的“覆盖战略”;针对二三线城市商业资源小、散、差的局面,重点组织实施提高市场集中度的“补强战略”;针对国内外影响力巨大的特大城市,重点组织实施能够引领商贸物流业未来与发展方向的“创新战略”。 另外,要根据重点商品的品种、流量、流向和流速,制定专门的畅销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 则